声明:素材源自网络
今天是2020年1月15日,9年前的今天,一位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
曾经,他的这张照片让国人泪目

1980年5月,他陪同时任中国副总理的耿飙访美,登上了美国的航母。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第一次登上航母。
面对着心心念念的梦想,他希望能仔细观察,美国军官以军事秘密为由,禁止触碰设备。于是,就出现了照片中的心酸一幕,这位老人踮着脚尖,身体前倾着,眼神中写满了渴望。
这位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、中国“现代海军之父”“中国航母之父”——刘华清。

刘华清,生于湖北黄安(今红安),一个将军辈出的地方。
生在动荡年代的他13岁加入共青团, 15岁正式参军,从此开始了不凡的军旅生涯。

从土地革命战争,到抗日战争,再到建国后的海军建设;
从贫家子弟到儿童团长,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。他的一生,立功无数,有太多的故事,也有太多的高潮。其中最辉煌灿烂的,还是建国后的海军现代化建设。最为人称道的,当属他在中国航母事业上的贡献。

自1980年登上美国的“小鹰”号航母参观,航母的规模气势和现代化作战能力,就给刘华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
“航空母舰的出现,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,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.今天,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,是海上作战的核心,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.在世人眼里,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”

“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,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,一旦海上发生战事,有时只能望洋兴叹,如果拥有航空母舰,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。”

1985年,刘华清意识到到海洋对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,提出“近海防御”的“海军战略”。
“是不是一支现代化海军,有一个非常简明的物质标准,就是看你是否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。”

刘华清认为,海军装备规划的两大问题,一是航母,二是核潜艇,是海军核心力量建设的关键性问题。
其中,核潜艇是国家战略性工程,不仅仅是海军的战略武器,更是国家的威慑力量,是综合国力的体现。而航母是舰机结合、攻守兼备、机动灵活、坚固难损、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的装备。

晚年的刘华清总结自己的航母工作时,对于呕心沥血的筹谋和辛劳,他对自己的评价仅仅是,“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的发展,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。”

“刘司令对中国航母的最大贡献在于,他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并极力推动航母的立项和批准。在核潜艇的问题上,他也是这样。他是个决策者,能够意识到什么是关键的,他意识到了航母和核潜艇是关键,就亲自抓这两个问题。”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曾这样评价刘华清上将。
刘华清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,海军副参谋长、海军司令员等职,在职期间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“现代海军之父”和“中国航母之父”。

2005年,航母立项,89岁的刘华清听闻激动得老泪纵横,连叹三声:“好哇,好哇,好哇!”
2011年1月14日,95岁的刘华清在北京病逝。
2012年9月25日,中国首艘航母“辽宁舰”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,正式开始服役。

2019年12月17日,中国首艘国产航母“山东舰”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,正式开始服役。

今天,中国海军已经进入了双航母时代,未来的人民海军
必将驶向深蓝,征战星辰大海,今天的海军,如您所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