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「Gay」到「LGBTQQIP2SAA」
随着性少数群体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,人们对性少数群体的称呼也变得越来越长。最开始,人们用「Gay」来泛指所有「非异性恋」的群体;随着女权运动的进展,一个专指女同性恋者的词汇「Lesbian」应运而生,对「同性恋者」的称呼开始有了性别分化;之后,双性恋也逐渐开始被人们讨论,「Bisexual」这个词诞生;人们又逐渐意识到「跨性别者」的存在,被称作「Transgender」,进行变性手术后的跨性别者还被称作「Transsex」(Sex 指生理性别,Gender 则只是性别),「LGBT」这个缩写开始被广泛使用;不久,又出现了「LGBTQIA」这个缩写,其中「LGBT」分别指女同性恋者、男同性恋者、双性恋者、跨性别者,「Q」指「Queer」,是对非性少数群体的统称(Queer 本意是「奇怪的」,具有「反讽」的意味),也可以指「Questioning」,意思是对自身性别认同产生疑惑的人,「I」指「Intersex (双性人)」,是指天生就拥有两种性别特征 (性器官) 的群体,「A」指「Asexual (无性恋,对他人无法产生性欲但会发生浪漫关系的群体)」或是「Ally (指支持 LGBTQIA 群体的异性恋同胞)」;在之后,人们认为「LGBTQIA」这个群体包容性不高,于是创造了更长的缩写 ——「LGBTQQIP2SAA」,分别是 Lesbian (女同性恋者)、Gay (男同性恋者)、Bisexual (双性恋者)、Transgender (跨性别者)、Questioning (疑性恋)、Queer(酷儿)、Intersexual(双性人)、Pansexual(泛性恋)、2S -> Two-Spirit (指内心同为女性和男性的群体)、Asexual (无性恋)、Ally (支持平权的异性恋同胞)。
为什么对性少数群体的缩写越来越长?为什么不能用「LGBT+」这个简单的词涵盖所有的性少数群体?为什么还要把同盟者 —— 支持平权的异性恋(Ally)也加入到这个缩写里?这么长的缩写会有人用吗?这样的缩写不会被看作是「作秀」吗?
越来越长的缩写,越来越多的群体被涵盖其中,其实是性少数群体「抱团」的一种行为。尽管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,但总体上,多数人(特别是老一辈,更别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那么严重)对性少数群体仍抱有很大偏见,「异性恋霸权主义」依然横行。所以,性少数群体「集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」,将所有不被社会接纳的性群体集结在一起,将支持平权的非性少数群体同盟者集结在一起,大家一起努力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明天,坚信总有一天,彩虹会高挂天空。
什么是柜子?为什么害怕出柜?
性少数群体和平权者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——「柜子」,因为外界的压力,大部分人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向、性别认同和立场,只有少部分人有勇气向公众「出柜 (come out)」,这究竟是为什么?
社会舆论
有人说「在 xx 平台上看视频,真以为全世界都支持 LGBT 了」,一些网络平台看起来对同性恋的包容度比较高,但不然。互联网已经被分成了许多个「圈子」,反对、不待见性少数群体的都呆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(当然我并不赞成将性少数群体当作是一个独立的「圈子」,我之后会讲到),很少有这样的人会没事去看有关性少数群体的内容,所以人们在讨论性少数群体的时候,支持者占但多数,反对的评论也都被举报,或者被刷下去了,所以看起来就好像是一片祥和。
在 2014 年,联合国发布了一份所属「Being LGBT in Asia」项目的、针对于中国同志群体的研究报告。这份报告指出:
在中国,性少数人群依然生活在阴影当中,只有 5% 的性少数人士公开了他们的性身份。
......
超过一半性少数人士说他们曾遭受歧视或不公正的对待。家庭是排拒和歧视发生最多的地方,学校和工作单位次之。
......
在绝大多数性少数人士看来,“出柜” 和遭受歧视之间有直接的联系。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仅有少数人选择出柜。超过 80% 的性少数人士曾因自己的性倾向、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方式感到困扰。
可以看出,「出柜」在中国,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,是一件麻烦事。生活在「异性恋霸权主义」的社会下,想要出柜就得面临来自朋友、亲戚特别是家庭的压力,生活已经很难了,出个柜会带来更多的困扰。
自我认同
想象一下,如果你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,当你置身于一个异性恋为主、几乎所有被公开的性关系都是发生在异性之间的社会中,当你发现自己与他人不同,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是个「怪胎」?
有一部不到 20 分钟的微电影,叫做『Love is all you need?』。这部影片强制你换位思考,描述了一个叫 Ashley 的异性恋女孩生活在「同性恋霸权主义」社会下,受到霸凌、网络暴力、老师的不理解、父母的不认同,爱着她的一个男孩也离她而去,最终不堪压力,在浴缸里自杀。在最后,她的两位母亲撞开浴室门,只见她们的女儿静静地躺在鲜红的浴缸里...... Ashley 曾希望自己变得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「Normal (正常)」,但她无法抑制内心对男性的青睐。
反过来,这也能套用在国内 95% 没有出柜的同性恋群体中,他们在做什么?或许他们在等待时机,或许他们想逃避自我,或许他们想要像 Ashley 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...... 谁知道呢?他们没办法从柜子里走出来,或许,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柜子的存在,他们只是在尝试伪装得和其他人一样,多么可怜......
信仰与传统
大部分版本的圣经里面写到,同性之间的恋情是错误的,所有的同性恋死后都会在地狱里焚烧(burn in the hell);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,男性应该帮家族传宗接代,女性应该找一个丈夫出嫁;以及人们所认为的「多数人的真理才是真理」,所以将性少数群体这种「少数群体」当作是不正确的......
在古希腊,柏拉图信奉的「纯真的恋爱」一定是建立在男性之间的(这很不女权,也很反人类,所以我不赞同,但也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);那个在欧洲打过无数次胜仗,几乎快要统一欧洲的拿破仑大帝,同样也喜欢男性;中国古代男风盛行,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,最初指的实际上是「美男子」,不过当时青楼里的男子个个肤白貌美、身姿妖娆,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,我不觉得那是真的同性恋;中国古代皇帝有「短袖」「龙阳之好」;自然界中上千种动物有同性性行为,而现代人类是其中唯一一种会排斥同性恋的生物......
在以前的某些接纳同性恋的社会,大家的思想接受同性恋的时候,就算是哲学家和皇帝也不会有多大忌讳。这样看来,一些性少数群体确实会因为自己思想上的「障碍」而抑制自己的本性,把自己的内心藏在柜子里。
What really matters?
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,也是来自之前那篇文章「为什么人们厌恶同性恋?」中提到的一个视频的原作者剪辑的,来自「奇葩说」,我认为她说得很棒,希望你能看看。
真正重要的不是出不出柜的问题,而是这个世界就不该有柜子。
为什么我们会把「异性恋同盟者 (Ally)」也划进「LGBTQIA+」里?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,大家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。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不应该把性少数群体或者同性恋单独划分成一个「圈子」,这样好像异性恋者就是圈外的人了,这样或许会导致一种隐形的、新的霸权主义。在爱面前我们都一样,越来越长的缩写或许意味着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度强、或许意味着这个群体逐渐受到了重视、或许意味着性少数群体越来越团结,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该有「性少数群体」这个概念,无论是异性恋、同性恋、泛性恋、双性恋、多性恋、疑性恋、跨性别者、双性人... 大家在灵魂深处都是一样的,只不过外表不同、爱的人不同、披着一层不同的皮囊罢了。为什么,大家都是人,不同的群体却要承受不同的压力。
不要再给自己、给别人贴标签了,LGBT+ 这个概念不该存在,存在的应该是所有拥有爱的人。
可这个社会进步不会这么快(有的时候我真的想说,等那些年龄大的霸权主义者都老死世界就安宁了,但是,这样会让我变得像纳粹一样),所以我们要以「LGBT」,甚至是以「LGBTQQIP2SAA」自称,这是平权喊的口号。我希望,当那个理想的社会真正到来的时候,我们能在阳光下毫无忌讳地拥抱自己的爱人时,大家不用再给自己贴上少数群体的标签,不要再把自己划分成一个「圈子」,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,只不过爱的人不同,性别不同(或许是不同于出生时被分配的性别、不同于二元性别中的任何一个的性别),要么大家都在一个柜子里,要么大家一起把可怕的柜子拆掉。
许多性少数者都只是想要平淡的生活,只在乎自己的幸福罢了,但这个社会仍会阻挠你前进,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文章呼吁平权,甚至掺杂了讽刺,看起来或许有些暴怒。我们只是想要普通的生活,但只有当社会能够接纳我们的时候,当人们都能够理解「大家都一样」这个道理的时候,这才会变得有可能,我们才不用躲躲闪闪,才不用遭受别人的鄙视,能够在没有黑暗的地方与自己的喜欢的人相爱。
We're ALL the same.
LGBT